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材〔2020〕5号等文件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据实记录学生整个大学成长历程中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品质,确保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全面、具体、真实,使评价过程可信、评价结果可用。
2.发展性原则。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综合素养。
3.激励性原则。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优势,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4.过程性原则。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训练、关键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潜能开发、身心健康发展、劳动能力和品质等全过程,避免单一结论性、终结性评价。
5.多元化原则。综合素质评价要公正、客观,运用多元评价指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状况,以多元视角、相互认证的全方位评测,确保结果真实有效。
三、全面落实评价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安全教育穿插其中,将“公共艺术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1.国家安全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不少于1学分。
2.公共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不少于2学分。跨校修读的高质量公共艺术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互认。
3.劳动通识必修课不少于2学分。对全校学生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拓宽劳动教育途径,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可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体会劳动的价值。
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针对学校特色组织力量编写系列类教材,充分体现地域特色、融会贯通“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欧洲杯线上买球官网特色,精选内容,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丰富教学资源。
2.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利用好地方的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等,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戏曲文化等,引入学生的实践内容,培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智育与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4.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根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充分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互相融合,启动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形式的建设,启动大学MOOC建设,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5.改革教学与考核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引进和立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慕课、优质在线开放资源课,评建一批优秀教学团队。通过组织讲座、参观、调研、体验式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行动反思,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素质考核,兼顾过程性考核,客观记录学生参与专题教育、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
6.协同创新,推动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工作。积极探索与文化宣传部门、大中小学、合作单位等协同开展工作的机制,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拓展出校园,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
五、积极完善评价机制
综合素质主要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体育素质、艺术素养、劳动品质”5个要素。
1.思想品德(含安全意识)。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和践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责任义务、安全环保和其他文明行为习惯表现等。包括学生日常操行、参与党团学活动、公益活动、参加各类思政方面的竞赛、参听素质讲座情况等。同时对国家安全、网络安全、自身安全、实验安全等安全意识情况也进行记录考核。
2.学业水平(含创新创业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考试情况,参加教师科研训练情况、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情况,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素质拓展课的参与及表现情况,研究性学习与技术服务、研发成果等。
3.体育素质。主要考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等,包括:晨跑打卡情况、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情况、参加体育竞赛和各类体育活动情况、参与特色运动队情况等。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等。包括艺术类课程的完成情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的掌握情况,“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参与情况。参与艺术团情况、参与各类艺术竞赛和展演情况、创作文化作品情况,参听艺术讲座、艺术演出、参观博物馆以及艺术类实践活动参与情况。
5.劳动品质。主要考察学生的劳动观和劳动精神,包括:参加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情况,宿舍卫生保洁和个人生活能力情况,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以及劳动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情况、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服务性劳动情况;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情况,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时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情况。
以上五方面评价内容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个性发展的基本状况,上述五项评价内容由6张成绩单构成:课程成绩单、思政安全记录单、美育记录单、体育记录单、劳动记录单、双创记录单。
综合素质每学年评定一次,以班级为主体,由辅导员对除了学业成绩单之外的5张记录卡进行汇总打分。评定分为“ABCD”四级制,分别对应“优良中差”。评价结果作为毕业条件之一,也作为学生评优等的重要参考。
六、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综合素质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和学工的校领导担任组长,至少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下设“德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学指导委员会”,严格贯彻教育部发布的纲要指导意见,进行各自工作的专题调查研究;审议各类教学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全面保障培养方案的执行。
2.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门经费用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综合素质”教育。用于教师培训、校外兼职教师聘请、学生实践专项课题等用途。
3.师资保障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安全教育、美育和劳动教师从全校教师中选拔后进行集中培训后上岗,同时,从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企业等校外相关基地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4.条件保障
成立相应教研室,其中,美育归口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教研室,劳动归口形势政策教研室,安全教育归口军事理论教研室,定期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巡课、听课等手段,加强教学检查和督导,注重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
5.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相关的工作条例和细则,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体育、劳动等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体育、劳动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