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务主页 >> 规章制度 >> 校级文件 >> 正文

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宿院[2018]42号)

[发表时间]:2020-07-19 [来源]: [浏览次数]: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为深化内涵建设,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现对欧洲杯线上买球官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贯彻“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特色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坚持应用技术型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执行国家标准与培育自身特色相结合。各专业要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专业特色的培育,在对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与方向课程体现专业特色。

(二)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突出应用为原则,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现实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坚持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习课,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构建“应用为本、突出能力”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特点,开发、设置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课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开展“嵌入式”、“3+1”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三)坚持统一规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灵活选择专业方向与选修课程的机会。相近专业要实施平行的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要严格控制毕业最低总学分数,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

原则上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培养目标;

2.毕业要求;

3.“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4.“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

5.学制、学分与学时;

6.学位授予;

7.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与学位课程;

8.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9.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

10.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11.实践教学进程表;

12.课程教学进程表;

13.有关说明。

四、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欧洲杯线上买球官网的办学类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专业素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科类专业、师范类专业还应分别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确定更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强调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要有各专业办学传承底蕴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毕业时所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包括基本素质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基本能力要求等几个方面。各专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以及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科学制定本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师范专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的8项要求,工科专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工程认证标准中的12条要求,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五、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培育专业特色的重要基础。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遵循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构建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结构框架

课程体系由平台+模块+课程的模式构成。主体框架分为4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原则上必修课程不超过总学分的80%,选修课程不低于总学分的20%。

1.通识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模块划分和课程设置由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通识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统一设置。

2.专业教育平台

指本专业学生应共同修读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3.实践教学平台

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环节。

4.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

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课内外教学与实践活动。

课程体系结构表

环节

平台

理论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入学教育、军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安全公共卫生教育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课程实训、实训课程等

实践教学平台

(集中实践)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块(必选)

综合素质拓展模块(选修)

学科基础提升模块(选修)

(二)各类课程设置与安排

1.通识教育平台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文件精神,从思想政治理论课16学分中划出2学分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既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具体的实施方案由欧洲杯下单平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制订。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由欧洲杯下单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处研究制订。

大学英语类课程:第一学期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第二至四学期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能力,选修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包括:高级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翻译实践与技巧、高级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技能训练等。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各专业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达到全国或江苏省一级要求。已经获取国家认可的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可免修该课程。

大学体育开展选项教学,也可根据不同专业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开设专项体育。

通用职业能力教育类课程:各专业要重视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设通用职业能力教育类课程,4.5学分,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主要完成理论内容的学习,线下教学主要进行实践教学。专业课程中已经包含此类课程的可以免修。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健全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自然与科学文明、文学与艺术审美、卫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就业教育等五个模块,其中“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和“就业教育”为必选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主,部分课程辅之以线下研讨或实践训练,修读学分不低于6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参见每学期的选课指南。

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模块组成。

(1)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在学科大类平台上设置的一组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用以支持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后的专业发展。各专业应按照专业规范标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学校统一规定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实行分类教学,高等数学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个模块,学生通过该类课程学习,系统、完整地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确保学生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

专业主干课程是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干课程的设置要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课(1-2学分),帮助学生对本专业形成初步的认识,稳固专业思想,规划自身发展。

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层面上设置的体现专业内涵、反映专业特色的一组课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优势,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发展的需要等,修读某一方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特色、加强应用、对应岗位。各专业要加强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开发、构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方向课程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度。各方向课程总学分数尽量保持一致。

各专业(方向)须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中确定12门左右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确定其中的5-6门左右的课程作为学位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要体现专业本质属性,承载专业主要支撑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能够达成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以“△”标注,学位课程以“△※”标注,统一标注在课程名称的后面。

(3)专业选修课程

各专业根据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求,整合专业选修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提高性课程+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专业提高性课程:是指以专业知识纵向深化、提高为内容的课程,以满足部分有志于在本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学生的需要。

专业拓展性课程:是指以横向拓展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专业拓展性课程应包括行业课程。各专业应主动对接行业,依据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发并设置行业课程。行业课程不少于1学分,以系列讲座为主,分散安排在多个学期,聘请宿迁以及周边地区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行业课程教师。

3.实践教学平台

各专业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至第七学期各专业都应安排不少于1周的实践教学活动,且每个实践教学项目均应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依据。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35%。

4.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

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综合素质拓展和学科基础提升等三个模块。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的课程类型主要是选修课程。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设立2学分必选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模块,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各学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坚持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强化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

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可包含学科竞赛、专业技能培训与竞赛、文体比赛、行业讲座、社会实践等几个部分,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素质拓展项目,学生根据《宿迁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等相关文件申请相应的学分,其中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不超过1学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学生可以申请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者修读课程;可以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学校审核同意后,作为素质拓展学分,辅修学分达到相关专业的规定要求,可申请辅修专业证书。

学科基础提升模块供有意在本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学生选修,各专业可以根据“坚持统一规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设置本专业的提升课程。

综合素质拓展模块与学科基础提升模块的学分可以相互抵充。

(三)学分的计算及总学分

每门课程学分以学期为单位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集中安排课堂讲授的课程一般按16学时计1学分;线上学习课程按32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体育课32课时计1学分;行业课程8个讲座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数为0.5的整倍数。

根据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各专业要严格控制毕业学分,文、法、经、管、教、艺类专业毕业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以内,理、工、农类专业毕业总学分应控制在170学分以内,部分专业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略有浮动。各类课程平台学分(时)、课程模块学分(时)的设置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能够反映本专业办学特色。原则上,通识教育平台学分(时)比例不超过30%;专业教育平台学分(时)比例不低于35%,实践教学学分(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35%;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学分(时)比例约为5%。

六、各类教育、教学安排

(一)每学期教学时间安排,第1、2、4、6学期为18周,第3、5、7学期为19周,第8学期为16周。周学时安排一般控制在25学时左右,最多不超过30学时。

(二)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各1周,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八学期,不计入总学分。军训:2周,安排在第一学期。社会实践:4周,第二和第四学期暑期各安排一次。原则上,毕业实习安排4-8周;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类专业安排8周—10周,理学、工学和农学类专业安排10周—14周,在第七、八学期进行。

七、组织实施

(一)各学院成立以学院院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二)各学院要认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调研工作,各专业至少需调研3所有特色、水平较高的同类型学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对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其他高校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差异等进行分析研究;要对至少3个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以及相当规模的校友进行专题调研,了解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了解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

(三)各学院要认真审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校内外专家论证,学院负责人审核并签字,与电子稿一齐交欧洲杯下单平台。

(四)学校组织教学委员会和校外专家评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校长审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签字,再印发执行。

(六)审定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等均不能随意变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七)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相对稳定。根据需要,每年可作微调。每隔四年,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全面修订。

八、几点说明

(一)各学院(部)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充分考虑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防止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冲突。

(二)选修课原则上均安排考查。

(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分散安排到各学期;各专业应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克服盲目性,突出针对性。

九、本意见从2018级起执行,由欧洲杯下单平台负责解释。

附: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2.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一览表

3.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模块一览表

4.“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5.“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

附:

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必修或选修

开设学期

适合对象

备注

讲课

上机

其他实践

自主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

48

必修

1

所有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

32

必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3

48

必修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2

32

2

32

必修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2

32

2

32

必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2

64

64

必修

1-4

寒暑假

军事理论

2

(32)

2

(16)

(16)

必修

1

军事训练

2W

形势与政策

2

(128)

(128)

必修

1-8

以讲座、报告形式开展

大学体育

4

128

2

16

112

必修

1-4

大学英语

4

64

4+2

64

(24)

必修

1

所有专业(不含英语专业)

英语拓展课程(一)

4

64

4+2

64

(32)

必修

2

英语拓展课程(二)

2

32

2+2

32

(32)

必修

3

英语拓展课程(三)

2

32

2+2

32

(32)

必修

4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1

16

2+2

16

(32)

必修

1或2

所有专业(不含信息技术类专业)

应用写作

1.5

32

2

16

16

必修

2-6

所有专业

专业课程中已经包含此类课程的可以免修

社交礼仪

1.5

32

2

16

16

必修

演讲与口才

1.5

32

2

16

16

必修

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合计

39.5

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

2

必选

1-8

所有专业

就业教育

2

自然与科学文明

2

至少选修两个模块

1-8

所有专业

文学与艺术审美

2

1-8

卫生健康与安全教育

2

1-8

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合计(至少选修6学分)

6

2. 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大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建议开课学期

建议周学时

必修或选修

适用专业

大学数学基础类课程

高等数学Ⅰ(上)

3

48

1

3

必修

工科类专业(根据专业需求选择I或II)

高等数学Ⅰ(下)

6

96

2

6

必修

高等数学Ⅱ(上)

3

48

1

3

必修

高等数学Ⅱ(下)

6

96

2

6

必修

高等数学Ⅲ (上)

3

48

1

3

必修

经管类专业

高等数学Ⅲ(下)

6

96

2

6

必修

高等数学IV(上)(含线性代数)

3

48

1

3

必修

其他类专业(根据专业需求选择)

高等数学IV(下)(含线性代数)

6

96

2

6

必修

高等数学IV(上)

3

48

1

3

必修

高等数学IV(下)

5

80

2

5

必修

线性代数

3

48

3或4

3

必修

工科类、经管类专业

概率统计

3

48

3或4

3

必修

工科类、经管类专业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48

3或4

3

必修

工科类相关专业自选

数学建模

3

48

3

选修

学生根据需求自选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I

3

48

2/3

3

必修

工科类相关专业根据需要任选一种

大学物理II

4

64

2/3

4

必修

大学物理实验

1

32

3/4

2

必修

3. 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模块一览表

项目大类

项目名称

学分

学时

建议开课学期

建议周学时

必修或选修

适用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块

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实践)

2

32

3

必选,

2学分

所有专业

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选修,4学分

所有专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从“综合素质拓展”和“学科基础提升”中选修;两个模块学分可以相互抵充。

学科基础提升模块

4.“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m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n

5.“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

(以关联度表示,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等,L表示关联度低。)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

1

2

3

……

n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综合素质拓展与学科基础提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