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务主页 >> 规章制度 >> 校级文件 >> 正文

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宿院教〔2015〕17 号)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12-15 [来源]: [浏览次数]:

宿院教〔2015〕17 号

为深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欧洲杯线上买球官网实际,现对自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树立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能力水平为主线,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与核心。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理论类课程,加强理论实践融合课程,增设应用技术类课程,强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结构要注重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匹配性、适用性。课程内容要注重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三)坚持应用为本、强化实践原则。要建立从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到职业认知、职业实践的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提高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效果。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环节的教学,注重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坚持产学研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原则。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开放式的专业建设路子,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展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制度。要创造条件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采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工程案例引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各专业应聘请和引进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资深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

(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要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尽可能为学生多提供灵活选择专业方向与选修课程的机会。一是要通过实施平行的通识与基础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二是要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让学生结合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加强能力培养,增强专业方向优势和职业适应性;三是要通过控制课内学时总量,为学有潜力的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原则。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突出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各专业要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参照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及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近制定的《专业规范》的有关要求,确定更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科学制定各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内容。

知识: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法论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除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工程)能力。

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初步科技开发与科学研究能力、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诚信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恪守并践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勤奋敬业的科学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各专业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和专业定位,提出相应的更具体的业务培养要求。具体包括:1.知识要求;2.能力要求;3.工程要求(工科专业)、执业要求(非工科专业);4.其他要求(如职业资质证书、人文素质等)。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分类

课程按纵向分类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按横向分类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二)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应用平台等构成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

课程体系结构表

环节

平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课外教育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等

课程实践

学术与科技创新模块

社会实践模块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应用平台

专业必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

思想教育模块

文体活动模块

(三)各类课程设置与安排

1.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和通识教育实践环节,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创业就业等知识体系。各专业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要注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背景。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加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和模块化,在开课内容、形式、学期上以菜单式供各专业自主选择。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见下表)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必修或选修

开设学期

适合对象

备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实践

自主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2

32

16

(16)

必修

全校所有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

16

16

(16)

必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2

32

16

(16)

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3

48

2

32

16

(16)

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3

48

2

32

16

(16)

必修

形势与政策

1

(128)

(128)

必修

一至七

主要以讲座、报告形式开展,不计入总学时

大学体育

4

128

2

16

112

必修

一至四

大学英语(一)

4

64

4+2

64

(32)

必修

全校所有专业(不含英语专业)

大学英语(二)

4

64

4+2

64

(32)

必修

英语拓展课程(一)

2

32

2+2

32

(32)

必修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选,具体课程详见说明。

英语拓展课程(二)

2

32

2+2

32

(32)

必修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

48

2+2

16

32

必修

只有一级要求的专业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C语言)、(VB)、(ACCESS)或(VFP)等

4.5

96

3+3

48

48

必修

有二级要求的专业

根据专业特点自选一门

应用文写作

1.5

32

2

16

16

必修

二或三

全校所有专业(不含汉语言文学专业)

军事理论

2

(32)

2

(16)

(16)

必修

全校所有专业

军事理论16学时结合军事训练,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不计入总学时

军事训练

2W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6

96

全校所有专业

合计

43-45

说明:①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课堂”互动和有机融合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学、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观看录像片、撰写专题论文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由欧洲杯下单平台和思政部研究决定。

②1-2学期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3-4学期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能力选修大学英语提高课程和技能课程(英语拓展课程)。英语拓展课程包括:高级综合英语(一、二)、高级英语视听说(一、二)、英语翻译实践与技巧(一、二)、高级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技能训练等。

③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水平要达到全国或江苏省一级要求,理工类专业计算机水平要达到全国或江苏省二级要求;有一级要求的专业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有二级要求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选开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程。

④大学体育继续开展选项教学;也可根据不同专业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开设专项体育。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由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自然科学类和创新创业类等五大模块组成,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6学分。其中,所有学生必须选修2个创新创业类学分,文科类专业至少选修自然科学类2学分;理工科类专业和艺体类专业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2学分;非艺术类专业至少选修艺术体育类2学分。创新创业类学分含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其中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开设,包括引进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论文成果、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考试等组成,由各学院和欧洲杯下单平台认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参见每学期的选课指南。

(3)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各有1个学分纳入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以讲座等形式开课。

军事训练2周,2学分,安排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军事理论16学时结合军事训练,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不计入总学时;课内实验、上机、实践学时(含大学体育)折合实践环节约为12学分。

2.专业基础平台

各专业应按本专业所在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含必修和选修),开设各学科大类涵盖的各个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以及包括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内容的课程。理工农类专业根据学科特点,学院统一规定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具体参见下表。

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大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建议开课学期

建议周学时

必修或选修

适用专业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Ⅰ(上)

5

80

6

必修

工科类各专业

高等数学Ⅰ(下)

5

80

6

必修

高等数学Ⅱ(上)

5

80

6

必修

经管类各专业

高等数学Ⅱ(下)

4

64

4

必修

高等数学Ⅲ (上)

4

64

6

必修

小学教育、园林、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

高等数学Ⅲ (下)

4

64

4

必修

高等数学IV

4

64

4

选修

文科类专业

线性代数Ⅰ

3

48

4

必修

经管类各专业

线性代数Ⅱ

3

48

3

必修

工科类各专业

线性代数Ⅲ

3

48

3

必修

小学教育、园林、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自选

概率统计Ⅰ

3

48

4

必修

经管类各专业

概率统计Ⅱ

3

48

三/四

3

必修

工科类各专业

概率统计Ⅲ

3

48

3

必修

园林、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自选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48

三/四

3

必修

工科类专业自选

数学提高类课程

数学建模

3

48

四/五

3

选修

学生根据需求自选

高等数学选讲

3

48

四/五

3

选修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I

3

48

二/三

3

必修

各专业根据需要任选一种

大学物理II

4

64

二/三

4

必修

大学物理III

5

80

二/三

5

必修

大学物理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I

0.5

16

三/四

2

必修

各专业根据需要任选一种

大学物理实验II

1

32

三/四

2

必修

大学物理实验III

1.5

48

三/四

3

必修

3.专业应用平台

专业应用平台的设置是使学生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前提下,能够保持一定的特色,在某个或某些科技、产业领域具有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1)专业必修课

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着眼学生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各个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自主决定模块方向的设定及相关课程的设置。专业必修课程要围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规定来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开始学期适当前移。

(2)专业选修课

各专业根据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求,整合专业选修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提高性课程+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专业技能性课程”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具体是:

专业提高性课程:是指以专业知识纵向深化、提高为内容的课程,以满足部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的需要。

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是指以横向拓展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的需要。

专业技能性课程:是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的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以满足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需要。

(3) 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指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其内容是以动手实践为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大型实践教学环节,更应该突出学生设计、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期安排要详细,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周及其他实践机会,大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应有明确的时间与学分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30%。第一至第七学期各专业都应安排不少于1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且每个实践教学项目均应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依据。

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专业,“3”为三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1”为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阶段,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为主。企业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

(四)课程平台学分比例

课程平台学分及比例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

名称

文科类专业学分

理工农类专业学分

学分比例

165学分

175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课程

≤43

≤45

约30%

选修课程

≥6

≥6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课程

10~20

18~25

约15%

选修课程

≥4

≥4

专业应用平台

专业必修课程

30~45

30~40

约55%

专业选修课程

≥25

≥25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22

≥30

选修课

≥6+4+25=35

≥20%

实践教学

通识教育实践1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实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实验+集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文科≥42学分;理工农类≥52学分

文科类≥25%;

理工农类≥30%

(五)学分的计算

每门课程学分以学期为单位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课堂讲授,每周1学时/每学期,计1学分;集中安排课堂讲授的课程一般按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课内学时安排的体育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数为0.5的整倍数,文科类总学分控制在165学分以内,理工农类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

五、各类教育、教学安排

(一)总学时数要求

各本科专业的总学时数(即必修、选修课总学时数,不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文科类专业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理工科类专业应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

(二)具体时间安排

1.每学期教学时间安排,除第1、8学期分别按14、16周外,其余各学期按17周安排。周学时安排一般控制在25学时左右,最多不超过30学时,最少不低于18学时。凡2个及其以下学分的课程可以在学期的某一时段(前8周或后8周)安排教学。

2.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各1周,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八学期,社会实践:4周,第二和第四学期暑期各安排一次,不计入总学分。军训:2周,安排在第一学期。毕业论文(设计)文科类不少于6周6学分、不多于10周10学分,理工农类不少于10周10学分、不多于14周14学分,原则上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内容与格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原则上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培养目标

2.培养规格要求

3.学制、学分与学时

4.学位授予

5.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6.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7.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1)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见附表一)

(2)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表(见附表二)

(3)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三)

(4)课程教学进程表(见附表四)

8.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六、组织实施

(一)各学院成立以院长挂帅,主管教学副院长具体负责,专业主任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组。各工作组应在广泛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知识、能力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讨,充分论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二)各学院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校外专家论证,学院负责人审核并签字,与电子稿一齐交欧洲杯下单平台。

(三)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和校外专家评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签字,再印发执行。

(五)审定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等均不能随意变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六)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相对稳定。根据需要,每年可作微调。每隔四年,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全面修订。

七、几点说明

(一)各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充分考虑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防止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冲突。

(二)选修课原则上均安排考查。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

(三)通识选修课程,应分散安排到第三、四、五、六、七学期,各专业应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克服盲目性,突出针对性。

八、本意见自颁发之日起实施,由欧洲杯下单平台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