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务主页 >> 规章制度 >> 校级文件 >> 正文

关于印发《宿迁学院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宿院〔2022〕67号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0-07 [来源]: [浏览次数]:

关于印发《宿迁学院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宿迁学院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已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宿迁学院       

2022106   

 

 

 

 

宿迁学院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21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左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教师育人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优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彻落实《宿迁学院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倾心教学、潜心育人,引导学生勤奋好学、明理修德,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全面贯彻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发挥人才培养各育人环节、各育人主体的协同性和自觉性,进一步优化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深化思想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老师愿讲、学生爱听、有影响力的金课。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推进五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培育成果。充分发挥宿迁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联盟的作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落实《宿迁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把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推动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

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急需,紧密对接宿迁6+3+X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工学、教育学与管理学等主干学科。加强专业办学状态监测,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在增量上做加法、在优化上做减法、在融合上做乘法,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逐步构建以信息科学类、智能制造类等工科专业群为主体、教师教育类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与区域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5.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为引领,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以专业群建设支持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加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四五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土木建筑类、智能制造类、信息科学类等专业群,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冲刺国家级学科专业平台。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质量,发挥省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示范效应,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整体办学水平。

6.推进专业认证和评估。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按照保合格、争一流、创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逐步建立健全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构建校内专业评估、第三方专业综合评价、国家专业认证三位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通用指标体系》落实建设任务,以专业评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等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到2025年,争取1-2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3个师范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三)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打造一流课程和高水平教材

7.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四类课程平台。合理设置课程模块,优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比例结构。积极建设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充分挖掘本校通识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行业、校际、区域等途径引进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立校内校外相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于OBE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提高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质量,适度增加选修课数量;探索交叉学科课程、产教融合课程等课程新模式,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文艺术、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和审美能力,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8.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对照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课程等五类金课建设标准,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改革,加强教学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立项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校级一流课程,打造一批省级一流课程,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课程,积极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推进分层分类教学,实行教考分离,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和教师互动学习模式。

9.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落实教材审核与管理制度,规范教材的编写、选用审查程序,确保选用教材政治方向正确、内容科学。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实施精品教材战略,完善教材建设激励机制,设置教材建设项目、加大教材建设资金投入,鼓励支持教师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应用型教材,鼓励编写教学案例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编写产教融合教材,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以教材建设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新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0.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深入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建立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机制,建设多维度成长平台,因材施教。探索学院+书院的小班化、导师制、私人定制式的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开设学科竞赛实验班,成立科技创新小微组织等,采用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开放的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

11.探索复合人才培养。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宿迁学院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制定辅修专业目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辅修课程体系、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它本科专业和学位,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2.推进产教协同培养。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接,按照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13.加强校际联合培养。加强与8所原联建高校在内的省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拓展校际联合培养平台,建立“8+X”本科生校际交流、学分互认机制,推进-硕一体化联合培养硕士生计划。落实苏州大学对口支援宿迁学院协议,选派优秀本科生到苏州大学相关专业交流学习,支持鼓励学生选修相关课程获得学分。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遴选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水平高校研修学习,探索“4+0”“3+1”等中外合作培养模式,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学习,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14.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完善校院两级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师职业精神教育、信息化教学等专项培训。建立教师教学竞赛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教学竞赛体系。加强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微课竞赛等国家、省、校三级教学竞赛组织工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各环节的指导。建立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为教师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5.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基层教学组织,按照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原则,设置系、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选聘高水平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支持二级学院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功能,定期开展听课议课、教研沙龙、集体备课、访问交流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建设六跨三类(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跨层级、跨类别;专业类、课程类、教学改革类)虚拟教研室,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定期开展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建设一批教研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16.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强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加强教师教学奖励,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称评审、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教学新秀奖等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六)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17.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协同作用,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完善考核评价,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以考证、考编、考研为抓手,有效融合第一、第二课堂,不断创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双创竞赛获奖率、高质量就业率等重要指标的新高。完善激励机制,把学习成绩作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的重要参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时间的投入,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18.加强学习过程管理。落实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过程性考核,改进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

19.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以学习成效为导向,建立学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学业评价制度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规范成绩评定。严格学业审核制度,加强学业预警,规范学士学位授予评审,杜绝毕业前清考,严把出口关。

(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0.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对实践育人的需求,以学生综合实践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优化由专业基础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有机融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保障实践教学的学分与比重。强化学科竞赛,倡导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积极争取在国家重要竞赛项目中获得标志性成果。强化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整合校内外实验室资源,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现代制造技术综合训练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电子信息综合训练中心等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基础上,完善省、校两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推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施校外实践基地样板工程,遴选建设一批示范基地。

2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要严格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科学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保障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时间和效果。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依托校友邦、赞学网等平台,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指导、答辩、评阅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查重系统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查重。加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培育,加大毕业设计(论文)的抽检范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把学生 出口关。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实践教学条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23.实施双创教育多元协同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创业学院、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主体的两院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科创融合、赛创融合等五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24.加强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的指导。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和管理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三大赛的指导,实现三大赛项目省赛一等奖和国赛获奖突破。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支持,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开展由创新训练计划、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活动组成的创新训练活动,通过校内外的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5.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建设。推进创新创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重点建设好京东学院、洋河学院,将京东学院、洋河学院建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启动华为学院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建设校园双创街区、京东学院双创孵化中心和湖滨新区双创基地,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打造双师、双能、双向发展的双创导师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制定双创导师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并充分利用校外双创导师资源,探索建立校企师资共享机制与共同培养机制,支持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建设,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络课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九)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6.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针对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7.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坚持课堂教学抽查制度和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督查;开展课堂教学专项督查,严肃课堂纪律,规范课堂教学;引进专业评估机构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学生成长监测和毕业生中期发展监测,从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三方面着手,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测评价,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形成闭环。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28.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落实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进一步完善以自我评估为抓手,以常态数据监测为基础,以日常教学监控、多维课堂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用人单位评价机制为手段,涵盖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的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控,做好信息收集与分析,注重及时反馈,强化问题整改,构建标准-执行-监控-反馈-改进-提高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有效运行。

四、组织保障

29.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院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教育教学工作,把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新时代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

30.强化经费保障。建立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账。加大教学投入,逐年提高教育教学经费预算,重点增加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和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投入,确保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各项教学项目建设与改革任务顺利实施。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生均经费定额。